遼寧陶瓷酒瓶 遼寧陶瓷酒瓶生產(chǎn)廠
膽式瓶:一種瓶式。長頸,溜肩,垂腹,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。造型近似錐把瓶,不同之處在于頸部較為短粗。始見于明萬歷朝,留行于清代。
六方瓶:又稱為六棱瓶。明中晚期流行的瓷器瓶式之一,因瓶體作六棱柱形而得名。
橄欖瓶:鼓腹,口足內(nèi)斂,平底或圈足,形似橄欖。有素身與瓜棱式之分。為清代流行器形,始創(chuàng)于順治朝,雍正、乾隆時最為常見。
荸薺扁瓶: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。直頸較粗,有撇口與直口之分,器腹均為扁圓,形如荸薺,圈足。清代康熙時首創(chuàng),多為直頸。晚清同治、光緒時,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,但均為粗短錐頸,荸薺形扁圓腹,圈足,造型千篇一律,鮮有變化。
錐把瓶:形如錐把的一種瓶式。小口,長頸上細(xì)下粗,溜肩,鼓腹,淺圈足。創(chuàng)于清代康熙朝,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頗為流行。
棒槌瓶:瓶式之一,因似舊時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。多為清康熙民所燒。棒錘瓶又分圓、方、軟。圓棒槌又稱硬棒槌,造型為盤口,直頸較短,圓折肩,筒形長腹,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。器形大小不一,大者高達(dá)70厘米,小的不足10厘米。方棒槌瓶又稱方瓶,器形為撇口,短頸,平肩微折,方形長腹,腹部略為上寬下窄,方形寬足,凹底施釉。軟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燒制的一種器形,是與硬棒槌相對而言,造型不及后者挺拔。器口外侈,束頸,溜肩,直筒形腹,腹下略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