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龍江陶瓷廠 黑龍江陶瓷酒瓶 黑龍江陶瓷酒瓶廠
藏草瓶:又稱甘露瓶,瓶式之一,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,故稱藏草瓶。雍正時已有燒制,乾隆時期制品為圓唇口,直頸有凸弦紋,豐肩,腹下部漸收,束脛,足部外撇。這類瓶式不書款識,一般多認作乾隆制品。
賞瓶:瓶式之一,是清代雍正朝新創(chuàng)造型,一直延續(xù)至清末宣統(tǒng)朝,成為官窯傳統(tǒng)器形。瓶呈撇口,長頸,圓腹,圈足,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,取其“清廉”諧音,專用于皇帝賞賜臣下,意在令其“為政清廉”。同治以后又增添粉彩與單色釉描金等品種,并改稱“玉堂春瓶”。
交泰瓶:清代流行的一瓶式。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,套鉤回紋或倒、正T形。瓶體上下于紋飾間相互鉤套、連為一體,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,寓意“天地交泰”,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制作,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。
雙聯(lián)瓶:瓶式之一,流行于清代,因兩瓶聯(lián)成一體而得名。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。市場上出現(xiàn)的仿制品中,有書“大明萬歷年制”楷書款的。
轉(zhuǎn)心瓶:瓶式之一,流行于清朝乾隆時期。器形有大、小之分。瓶體由內(nèi)瓶、外瓶、底座分別燒制組成。內(nèi)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,瓶身似筒狀,上有裝飾繪畫,瓶底有內(nèi)凹的軸碗。一般外瓶鏤空,形狀似燈籠,內(nèi)、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,座上的立軸嵌入軸碗,手持瓶口轉(zhuǎn)動,內(nèi)瓶可隨之旋轉(zhuǎn)。瓶體上的圖案如走馬燈般可通過外瓶鏤空處看到。清末民國時期有仿清乾隆時期的制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