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到年根,我們經常會看到“某某機關制定專用酒”、“某地區(qū)政府特供酒”“或者在朋友婚禮上看到“部隊特供”等一系列象征特權的酒不斷出現(xiàn),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盛行,不得不揭示出白酒行業(yè)這種自上而下的消費習慣。
特供酒的興起可追溯到幾年前,著名白酒品牌常借進入國宴、國賓用酒的事實來做品牌宣傳,視之為一種資本。不少區(qū)域品牌還是熱衷于這種特供、專供的營銷手段,在中國的官本意識里,搭上公權消費自然會帶動平民跟風消費。
正宗的特供酒是酒廠內部員工通過特殊渠道拿出來的,沒有貼任何標簽,是酒廠預留一些酒水,作為員工福利或者公關使用。通常來說,這種酒水比市場上所銷售的酒水味道來得更醇厚一些,但由于是內部消耗,所以一般不會出現(xiàn)在市場上。如果酒廠有熟人,且熟人在酒廠位處中高層管理位置時,那么外部人完全可能通過這層關系拿到真正的內部酒,但這些酒水每年的數(shù)量不多,不可能市場上都是。
市場上存在一種特供酒,自己的小作坊,放著數(shù)十個大大小小的酒缸。小老板自己的酒跟大品牌酒的味道無差太多,消費者根本分辨不出來。而且酒瓶、酒蓋、商標、酒盒在內的所有配件都已經形成了一條龍服務。按照“自購酒水進行包裝生產”的方法,完全可以將大批廉價的散酒包裝好后,搖身一變變成了身價高的特供酒,通過酒樓、煙酒店、互聯(lián)網(wǎng)等渠道銷售出去。這種酒的價格大多是正規(guī)白酒的2、3成,且銷售商基本不開店、不納稅,采用直銷和團購等方式進行。
假特供銷售商往往扮的很神秘,都稱自己在五糧液、茅臺等酒廠有特殊關系,可以搞到一批內部酒水,包裝簡陋,人們才更加相信是企業(yè)內部酒,然后同通過拉關系,賣給一些集團或者私人,很少通過傳統(tǒng)渠道銷售。最近工商對“特供酒”查處嚴格,小酒廠則想辦法靠這大酒廠的“順風”,包裝盒上寫著”茅臺鎮(zhèn)出品“,廠址為貴州茅臺鎮(zhèn)酒廠,并不是真正的茅臺酒。
有另一類特供是通過購買單位名稱的使用權,少則一年幾十萬,多則幾百萬。普通消費者對“特供”這種帶點神秘色彩的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,相當于體驗特權人士生活。在送禮消費市場,送禮者講究面子,看重的是包裝與檔次,對高價不但不排斥,還覺得越貴越能體現(xiàn)自己的心意;而收禮者往往具有虛榮心,即使事后發(fā)覺特供品有問題,也不會投訴維權。特供的就真的高一等嗎?